投資3.14億元 1683公頃黃河濕地9年內將被恢復
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二期規劃投資3。14億元
芳草萋萋、鶴舞黃沙……不久的將來,黃河濕地會越發動人。
6月14日,記者從省林業廳林業調查規劃院了解到,為實現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可持續發展,國家和地方將投資31432。52萬元進行二期規劃建設,1683公頃遭破壞的濕地9年內亦將得以恢復。
體態優美、性情機警的大型涉禽黑鸛,體長可達1米的猛禽金雕,“濕地之神”丹頂鶴……河南黃河濕地是全國分布大鴇、大天鵝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數量最多的濕地類型區域之一,也是我國河流濕地最具代表性的地區之一,擁有743種野生植物、867種野生動物。但因地處內陸,生態環境受人為活動威脅很大。為對其進行搶救性保護,2003年國務院批準建立了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橫跨三門峽、洛陽、濟源、焦作4個省轄市,總面積6。8萬公頃,三門峽水庫、小浪底水庫也均被列入保護區。《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2004~2010年)》被批準實施。至去年,規劃建設任務已基本完成,保護區濕地和野生動植物遭破壞的情況減少,封灘育草恢復濕地400公頃。
“隨著土地資源日趨緊缺,靠近市郊的黃河老灘開發加快,黃河濕地面臨新的威脅。”省林業部門有關負責人說,同時,一期規劃建設標準偏低,基礎設施不足,難以滿足保護區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為進一步提高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水平,省林業調查規劃院編制完成了二期規劃,即《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2012~2020年)》。根據二期規劃,我省將加快濕地保護與恢復建設,建成集生物多樣性保護、科研、宣教和持續利用于一體的綜合性保護體系,促進當地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到2020年,保護區將通過封灘育草、人工輔助等措施完成濕地恢復1683公頃;對保護區內的人工林進行伐除,種植蘆葦、苦草、莎草等濕地植物恢復濕地生態系統。同時,通過進一步完善科研和基礎服務設施,把保護區建設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重要濕地。
初步估算,項目總投資約需31432。52萬元,國家和地方將按照8∶2的比例共同承擔。
專家表示,二期規劃實施后,有利于提高保護區整體管理水平,對改善沿岸廣大地區生態環境,提高工農業用水質量,促進黃河中下游地區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