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思考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截至2014年底,河南省城鎮化率達到45.2%。《河南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指出,要尊重發展規律,順應發展趨勢,推動城鎮化進入數量質量并重、以提升質量為主的轉型發展新階段,走河南特色、科學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因此,必須認清河南省城鎮化的現狀,妥善應對城鎮化面臨的風險挑戰,推進新型城鎮化更穩更好發展。
河南“金字塔”形城鎮結構顯現
經過近幾年的不懈努力,河南省在國家區域性中心城市、地區性中心城市、縣域中心城市和建制鎮這四級城鎮體系的基礎上,將新型農村社區納入城鎮體系,基本形成了特大城市、大型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同發展的五級城鎮體系框架,初步形成了“金字塔”形城鎮(市)結構。
河南省城鎮和產業沿主干鐵路、高速公路、干線公路形成了京廣、隴海、南太行、伏牛東、寧西、黃淮六條城鎮產業價值鏈。河南食品工業主要依托由京廣鐵路軸線聯結的城市,鋁工業、能源工業、裝備制造業主要依托由隴海鐵路軸線聯結的城市,重化工業主要依托由新—焦—濟、洛—平—漯交通軸線聯結的城市。城鎮和產業在空間上復合度高,呈現明顯的耦合發展特征。
河南省平原面積占總面積的55.7%,且全省地域輪廓呈團狀,地域開闊、地勢舒展,城市之間交通聯絡便利。目前,河南省已初步形成“一極兩帶四軸”的城鎮緊湊布局和城市群空間組織形態,形成了中心城市與周邊中小城市組團發展的城鎮連綿體格局。
諸多難題阻礙城鎮化發展進程
當前,河南省正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面臨巨大機遇,但是也面對諸多難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城鎮的輻射帶動和綜合承載能力不足。一是核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不強。按照國際一般標準,首位城市占本區域的比重,人口不低于10%,經濟總量不低于30%。鄭州市2014年人口、GDP占全省的比重分別為10%和19.4%,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帶動作用較弱。二是其他中心城市規模小。一些省轄市的市域人口已超過1000萬,但中心城區人口卻不足100萬,有的甚至不足50萬,難以有效地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發展。三是小城鎮服務帶動鄉村地區發展的功能較弱。河南省有建制鎮826個、鎮均0.88萬人,規模過小、功能不全,難以發揮對鄉村地區的帶動作用。
第二,規劃的科學性和嚴肅性不夠。一是規劃制定不科學。許多地方雖然編制了總體規劃,但整體設計和系統性不足,而且缺乏在布局、規模、職能和發展方向等方面的整體協調,可操作性不強。二是規劃執行不嚴肅。一些地方規劃變化快,規劃的剛性約束作用沒有得到重視,短命建筑、違規建設、違法占地現象比較普遍。
第三,產業的支撐和吸納能力不強。一是產業結構不合理,吸納勞動力就業能力較弱。第一產業比重過大,二、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城區服務業吸納城鎮就業的能力相對較弱。二是產業集聚區投資強度較低,產業吸納就業能力有限。產城融合度低,產業集聚區與城市發展雙向互動能力弱。三是項目帶動就業能力較弱。房地產開發項目、生活性服務項目較多,高技術和高就業率項目較少,支撐城鎮經濟和吸引農民就業的能力不足。
第四,資源的保障和匹配不力。一是資金保障不力。由于地方財力不足、金融支持城鎮化建設力度不夠和投融資機制不活,許多地方城鎮化建設資金缺口較大。二是土地匹配不夠。當前各市城鎮建設用地制約問題突出,而且用地報批手續繁瑣,集體建設用地轉換為國有建設用地手續辦理周期長,嚴重制約舊城區、城中村改造和產業集聚區建設。
第五,農民的進城能力和意愿不高。一是農民進城成本高。據測算,當前農民在縣城落戶的成本接近30萬元,而人均日常消費也將增加6000元/年,收入難以承擔如此高昂的成本。二是農民進城意愿不強。由于受自身素質、傳統觀念等因素的影響,一些農民進城后就業難度大,生活難以適應,由于國家“三農”政策的力度不斷加大,土地資產升值預期提高,不少農民傾向選擇在農村生活。
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要多管齊下
目前河南省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點是城區和產業,未來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
第一,加強細化統籌。實踐證明,在城鎮化過程中,對于事關全局的重大改革發展任務,缺少統籌安排和系統指導,對制約城鎮化發展而基層市縣又難以解決的體制機制障礙不能及時研究破解之策,會影響地方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河南省新型城鎮化總體上仍處于起步階段,管理體制不順、土地資金等要素制約較大、戶籍制度等改革滯后等問題突出。為此,需要省級層面切實加強對城鎮化的領導和指導,有關職能部門應抓住國家政策的機遇,為新型城鎮化發展創造好的條件,鼓勵支持基層以敢為人先的精神去破解發展中的難題,為全省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創造經驗。
第二,提升規劃水平。城鄉規劃體系的實質是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地進行溝通協調,建立起各類規劃之間全面、系統、有效的銜接協調機制,實現總體利益平衡,最終優化城鄉空間開發格局,引導人口和產業實現有序轉移,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河南省新型城鎮化城鄉規劃體系正處于形成時期,不少地方主要是在進行重點區域城市設計,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布局。未來河南新型城鎮化規劃應堅持系統性,嚴格按照規劃要求一步一步向前推進,持之以恒抓好落實。
第三,創新體制機制。新型城鎮化實質是對農業經營制度、集體經濟產權、城鄉要素流動、社會保障體系的改革和創新。這些改革創新為農民實現居住空間和社會身份向市民轉換奠定了基礎。河南省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探索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體制機制,增強產業和農村發展活力,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當前,應著力創新資金籌措機制,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完善城鄉建設投融資機制。改革土地利用機制,加快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開展土地綜合整治和完善建設用地增減掛鉤、人地掛鉤機制,加強土地利用監管。
第四,加快盤活資源。新型城鎮化是一個過程,是把發展農村股份合作經濟作為實現市場配置資源的有效形式,通過產權明晰、產權轉換、產權經營,將農村分散的資源、技術和資金進行有效整合,引導多元化主體參與農村資源利用方式重構和城鄉發展一體化建設,在此基礎上形成一、二、三產業的聯動和融合。河南省新型城鎮化建設要將盤活資源作為推動發展的邏輯起點,通過確地、確權、確股,創新經營方式,夯實城鎮化的產業支撐。為此,需要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以產業集聚區、商務中心區、特色商業區建設為載體,大力發展就業帶動能力強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人口集中提供就業條件。需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要出臺激勵政策,依靠農村資源大力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推進農業集約化經營。要處理好高效農業與糧食種植的關系,平衡種糧效益與其他經濟作物或養殖效益剪刀差,推進融生產、生活、生態、生物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發展。要在建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基礎上發展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可在鄭州新區建立我國乃至世界獨有的農(業)谷,作為農業科技的創新高地,利用科技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拉長加工鏈和價值鏈。
第五,創新社會治理模式。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經濟社會結構的適應性優化不僅能夠提高各種社會資源的價值,還能夠推動這些資源在利益相關者之間作出效率性的再分配。因此,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需要及時轉換鎮(村)的行政管理職能,在強化其社區服務功能的同時,通過“政社互動”等形式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增強基層自治能力,及時完成社會治理模式的創新。隨著舊有村莊的拆并,其原有居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經改變,農村傳統的經濟社會模式也已經改變,需要通過組織、政策、規章和制度等方面的創新來推動社會治理模式創新。
第六,完善考核體系。通過科學的測評指標體系,對新型城鎮化的質量和效率等內容進行及時監測。河南省各地新型城鎮化起步有差距、進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有相當一部分市縣在城鎮化的能力指數、結構指數、效率指數、質量指數等方面缺乏基本的統計信息和考核體系。因此,需要研究制定符合河南省城鎮化發展實際和下一步發展方向的考核體系,通過強化考核發揮相關部門的作用,形成城鎮化健康發展的支持體系和激勵機制。
(轉載自:河南日報)